热线电话0898-88889999
网站首页 关于开元体育 产品中心 开元体育新闻 成功案例 行业资讯 资质荣誉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产品中心
0898-88889999

海南省海口市

13988889999

admin@weixiupub.com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开元体育 > 行业资讯

中国美食洪山菜薹、蔡甸莲藕、汪集鸡汤……武汉半岛体育这些舌尖上的美味你都吃过吗?

发布时间:2023-04-15 02:34:35 点击量:

  半岛体育半岛体育大江大湖的大武汉,地处中国“天元之位”,独特的地域环境、优越的自然资源、深厚的农耕文化,让武汉拥有大批优质农产品。

  在农业品牌化时代,武汉紧跟市场发展热点,立足自身资源、发展基础,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品牌战略高度,为乡村产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2022年9月21日,武汉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江城百臻”正式对外发布,武汉品牌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江城百臻”,以打造中国都市农业品牌标杆为战略目标,以“本真武汉味”为价值定位,品牌口号“武汉农优 真滴蛮好”,借力武汉方言,凸显武汉优异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产品品质。

  “江城百臻”以“一小时鲜美生活圈”为品牌核心目标市场,将整合“蔬菜、水产、水果、粮油、畜牧、茶叶、加工类产品”七大产业发展资源,围绕品牌核心价值,分类打造各产业品牌形态,为其匹配多元化销售渠道,助力品牌在市场上快速提升影响力。

  “江城百臻”农优产品到底好在哪里?在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农业集团的指导下,长江日报“江城百臻原产地探访团”出发,探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故乡”,寻找“舌尖美味”的源头,带您感受“本真武汉味”。

  在武汉,冬日里有一道必吃的“国宝级”美食,它受塔影照拂,听暮鼓晨钟,曾经起拍价高达9999元一份,这便是有着“金殿御菜”之称的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以宝通禅寺为核心发源地、洪山石牌岭为重要原产地、武汉周边地区为基本辐射地,而如今,恩施、宁夏等高海拔地区,也试种上了洪山菜薹。

  “近年来,洪山菜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严格意义上最正宗的洪山菜薹,只有不到100亩。”在洪山区宝通禅寺西边后山,洪山菜薹协会会长冯军指着宝塔斜影映射下的10亩菜地说:“除了这里,还有石牌岭西路的80多亩原产地,都是不可取代的‘宝地’。”

  洪山区种植菜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唐朝时期,洪山菜薹被当作土特产进贡京城,到了清朝,更被封为“金殿御菜”。民间一直流传的“塔影钟声映紫菘”,说的便是生长在洪山宝塔下的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的美味,主要得益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北有洪山,阻隔寒风,南有南湖,气候湿润,这种“聚宝盆”一般的地形,形成了一片“暖冬小气候”,确保洪山菜薹不受冻害而造成空心。同时,千百年来,长江洪水挟带的泥沙在南湖一带沉积,形成了一种叫“灰潮土”的碱性沉积物,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磷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便造就了洪山区在菜薹种植上的“不可复制性”。

  2005年,洪山菜薹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业价值得到大大提升。2006年,一批有情怀、有理想的“农业人”成立了洪山菜薹产业协会,携手守护传承了千年的“活文物”。

  通过16年的不懈努力,如今,洪山菜薹产业迅猛发展,洪山区菜薹种植面积较2004年的30亩翻了百倍,产量超5200吨,年销售收入达8300余万元。

  为了保证洪山菜薹的品质,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用统一的种子、统一的科学技术、统一的种植方式,指导协会会员和普通农户标准化种植,扩大洪山菜薹产业发展规模,让曾经的“金殿御菜”走进寻常百姓家。

  背靠后官湖湿地的蔡甸,是著名的知音故里、莲花水乡,这里的莲藕深藏在肥沃淤泥中,经过长达8个月的生长沉淀,才有了或粉糯或脆嫩的口感。

  蔡甸永利村的藕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有近800亩藕塘,种着“毛三节”“鄂莲五号3735”和白玉簪系列莲藕品种,负责人李正旺说,现在正是莲藕采挖的旺季,每天至少向市场供应7000斤鲜藕。

  蔡甸莲藕有着1400多年的种植历史。由于汉江多次改道,泥沙淤积,使得这里土质肥沃,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为莲藕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早在晋朝时期,蔡甸古镇便被荷花湖环绕。隋唐时期,人工栽培的莲藕开始在蔡甸传播引种,这里也被业界认为是中国莲藕人工栽培的起源地。到了宋代,蔡甸莲藕成为宫廷贡品,祖祖辈辈的藕农守护着一方藕塘,传承着植藕半岛体育、挖藕的手艺。

  如今,蔡甸莲藕种植面积已高达10万多亩,不仅产出粉藕、脆藕、藕尖等不同品种的新鲜莲藕,还深加工而成藕粉、藕丁、藕圆、莲藕粉条、热干藕粉、排骨藕汤、莲藕年糕火锅等主食系列、小菜系列、冲调系列、方便速食系列四大类别产品。

  凭借着独特的口感和悠久的种植历史,2007年,蔡甸莲藕获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2年,蔡甸被授予“中国莲藕之乡”称号;2019年,蔡甸成功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莲藕)优势区,蔡甸莲藕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人喝汤,最早要追溯到三千多年前。而武汉最有名的汤,便是“汪集鸡汤”。

  汪集,是武汉市新洲区的一个小镇,因“汪集鸡汤”而闻名。最辉煌的时候,这里每年要卖出一千万罐鸡汤。

  冬季是汪集鸡汤的销售高峰,在汪集汤业电商服务站门口,工作人员正将一箱箱汪集鸡汤搬上推车,通过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今天仅网上订单就有1000多单。”汪集汤业公司总经理程先利说。服务站的一间玻璃房,就是电商直播间,主播每天都会向全国网友推介汪集鸡汤,“每天2场直播,粉丝遍布全国各地”。

  一罐鸡汤,飘香十里。程先利介绍,汪集鸡汤至今已发展300余年,肉嫩汤鲜中国美食,回味无穷。1999年,“汪集”商标注册成功,由汪集40多家正宗汤馆共同使用。到2000年,汪集鸡汤发展到达辉煌时期,年产450万罐,当时的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最火的时候,武汉街头有1700多家汪集汤馆,数万人做汪集鸡汤的生意,汪集鸡汤更有了“楚天第一汤”之称。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年来,汪集一批“70后”经营户成立鸡汤协会,摸索统一的生产标准,成功地将汪集鸡汤“装进”易拉罐,零添加快速锁鲜,实现现代化生产线生产,鸡汤保质期也由原来的7天延长到了一年。2013年,易拉罐装的汪集鸡汤投放市场,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新产品,进一步满足了市民口味和高品质需求。

  “汪集鸡汤的用水,采用的是汪集地下18米的深井水,清澈味甜,这也是汪集鸡汤香甜的原因。”程先利介绍,汪集鸡汤采用的都是散养了420天的母鸡,剁块24块,制成正宗土鸡汤。罐装后的鸡汤采用121℃高温灭菌消毒,同时,将先进的食品标准化观念引入鸡汤制作的全过程,用易拉罐真空包装,无防腐无添加,这一标准是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制定的,比国标更严。

  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注重品牌建设,让汪集鸡汤的品牌价值重新彰显。现在,汪集鸡汤线多名贫困户脱贫致富。2020年底,汪集鸡汤被评为“武汉十大特色伴手礼”。

  每年中秋前后,肥美的大闸蟹就开始爬上餐桌。在武汉,“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可谓大闸蟹界的“扛把子”。

  初冬的清晨,在武汉市梁子湖水产集团有限公司位于江夏区鲁湖的大河蟹养殖基地,50多岁的陶运平正在河塘里捕捞今年最后一批螃蟹,“你们来得巧,今年的螃蟹都销得差不多了,你们再晚来两天,就看不到我们捞螃蟹了”。

  陶运平有着上十年的螃蟹养殖经验,“以前在梁子湖里养,梁子湖禁捕后,就转到了鲁湖养殖基地。不过螃蟹的品质跟以前是一样的,一点土腥气都没有,蒸熟了,什么都不用蘸,肉都是甜的”。

  梁子湖水产集团相关负责人张细刚介绍,2018年起,为了修复梁子湖生态,梁子湖大河蟹不再直接在湖中繁殖,而是从“大湖放养”向“池塘精养”转变。产地虽易,但梁子湖大河蟹从养殖、捕捞、分拣、包装等环节,仍严格遵循《“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技术操作规程》,切实做到生产场地和水源水质均达到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我们塘里的水,清得很,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拿个杯子舀上来可以直接喝的。我们平常也不给螃蟹喂饲料,它们就自己吃水里的各种生物生长,纯天然、绿色有机。”陶运平捉起一只刚捕捞上来的螃蟹,“看到没?我们的螃蟹每只都是这样背青肚白的,特别干净,外面普通的螃蟹不能比的。”

  高品质也意味着高价值。陶运平说,梁子湖大河蟹每亩的产量比普通大闸蟹低,因此价格也比普通螃蟹贵30%—50%,“不过我们螃蟹的品质好,很好卖,现在塘里几乎都已经空了”。

  梁子湖大河蟹是我国著名的中华绒螯蟹,素有“蟹中之王”的美称。2004年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梁子湖大河蟹”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同年,梁子湖大河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从此,梁子湖大河蟹开始打造自主品牌——“梁子”。

  “近几年,梁子湖大河蟹受梁子湖禁捕、疫情等原因,发展有所放缓,但随着武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相信会有更多消费者了解梁子湖大河蟹,爱上梁子湖大河蟹。”张细刚说。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而老武汉人还知道一句话:“黄陂脉地湾的萝卜俏如宝。”初冬时节,位于黄陂长轩岭街的脉地农业,丝毫不见萧瑟。我们此行探访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脉地湾萝卜,就种植在一片青山绿水中。

  据《黄陂县志》记载,黄陂从元代就开始种植萝卜,种出来的萝卜清甜爽口、细嫩无渣,没有普通萝卜的辛辣味道,如鸭梨般脆甜半岛体育,特别适合生吃,炒着吃或者煨汤也十分美味。

  脉地农业的萝卜地,紧挨着滠水河。“最早种植脉地湾萝卜的地方,是更远的徐冲村,离这里还有10公里。”武汉脉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陶亮说。因为徐冲村在山坳里,地少且不平,不适合大面积耕作,也不利于运输,2008年,陶亮的父亲就在周边寻找更适合的土壤,让脉地湾萝卜走出深山。

  现在这片基地,位于木兰山脚下,没有工业污染,面积开阔,有沙土的土壤基质,靠近优质水源,完美复刻了脉地湾萝卜生长所需的要素。

  初冬,是脉地湾萝卜上市的时候,采萝卜的张师傅早早就下地开始采摘。“采摘全靠经验,有的萝卜虽然露头了,但其实还小得很,这时候把它拔出来,就不合算了。”张师傅说。

  脉地湾萝卜色白,一般都是鹅蛋大小,椭圆形,与普通萝卜在外形上有着明显区别。因为个头不大,脉地湾萝卜的亩产只有2000—3000斤。“目前我国主要种植的萝卜品种是韩国的白玉春,它的亩产至少在5000斤以上,所以种植脉地湾萝卜,追求的不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保持地方品种的一种情怀。”陶亮说。

  目前,脉地湾萝卜有三个核心基地,分布在黄陂三里桥街、姚集街双河村、长轩岭街,一共只有200亩。“在市场好的时候,正宗脉地湾萝卜,能卖出高档水果的价格。”陶亮说,近年来,他又请市农科院专家对萝卜种子提纯扶壮,确保脉地湾萝卜的品质。

  萝卜是秋冬蔬菜,打霜后的萝卜更甜,但陶亮还是在沙河地上搭起了设施大棚,“一般我们萝卜是10月上市,1月底就‘下桥’了。我想通过大棚种植,试试能不能让萝卜早上市,晚‘下桥’”。

  在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夏店村,两台联合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轰鸣阵阵、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几亩地里的稻子就装进了“口袋”。武汉兴正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木兰湖畔流传千年的“雪玉粳米”,就是从这里走向市场的。

  粳米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产自黄陂的“雪玉粳米”,早在宋朝时期,就被列为皇家贡米。目前,“雪玉粳米”被列为“湖北十大名米品牌”,属国家一级品质大米。

  “我们这一片是无工业污染区,放眼望去一个烟囱都看不到,好山好水土壤肥沃,才能种出又香又甜的好米。”武汉兴正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雪玉粳米”的种植地毗邻5A级景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每年5月播种,10月底收割,这期间正是一年中光照最充足的时候,保证了稻米的甘甜口感。

  在大米加工厂,工作人员专门用“雪玉粳米”煮了一锅米饭。掀开电饭煲的盖子,扑鼻而来的是记忆中儿时的米汤香味,再看米饭,米粒饱满、色泽剔透,尝一口,软、香、糯、甜,十分适口。

  工作人员介绍,“雪玉粳米”在种植过程中坚持使用不施肥、不打药的古法种植技术,采用电子驱虫器等科学的电子设备灭虫除害,并利用青蛙、虾、白鹭等动物一起“管理”稻田,保证大米种植全过程无化学污染,实现“雪玉粳米”零农残、零添加的高品质。

  为了保持“雪玉粳米”的稳定品质,自2000年起,武汉兴正实业有限公司与中优农业等拥有种业研发经验的企业合作,优化米种,并对“雪玉粳米”的种植灌溉技术和种植期间的田间管理进行改良,提升其产量。

  “通过精细化科学管理后,‘雪玉粳米’的质量和口感进一步提升,昔日‘皇家贡米’更加香甜可口。”工作人员介绍,普通水稻的亩产量普遍在700公斤以上,而“雪玉粳米”的亩产量约600公斤,每年“雪玉粳米”的总产量只有约700余吨。

  “受种植成本高和产量低的影响,‘雪玉粳米’的销售价格比普通大米贵。但‘好米好价格’,‘雪玉粳米’的上乘品质,吸引了众多‘米粉’。作为黄陂特有的传统好米品种,我们会始终坚守初心,让‘雪玉粳米’走出湖北,成为国家级的品牌。”武汉兴正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初冬时节,汉南湘口种业小镇的田地里,依旧郁郁葱葱。在武汉亚非农业科技园,一百多亩西蓝花、西兰苔长势正好。

  “西蓝花”是餐桌上的“常客”,“西兰苔”又是什么?据介绍,亚非西兰苔,是由西蓝花与芥蓝杂交选育而成的一种新型绿色蔬菜,作为既像西蓝花又像芥蓝的杂交蔬菜,主要以肥嫩的花薹供食,故而得名“西兰苔”。

  亚非西兰苔比西蓝花好吃,比红菜薹好看,比白菜薹有营养,作为亚非的特有品种,西兰苔已经成为武汉优质农产品又一张新名片。

  亚非西蓝花、西兰苔的诞生,离不开亚非种业创始人——贺亚非。在创建亚非种业之前,贺亚非在正大集团工作了十年。“在国际一流的农业集团工作,开阔了眼界,更让我深刻意识到种子的重要性,它真的是农业的‘命根子’。因为经常出国,我常吃西蓝花。这种菜中国当时几乎没有人种,但是外国人爱吃。那时候,我心里就有一个想法,想在中国把西蓝花产业发展起来。”贺亚非说。

  如今,通过十多年的自主选育,亚非的早熟西蓝花(二、三月上市)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以上,中国人也逐渐爱上了这种营养丰富的青花菜。

  在亚非农业科技园一进门的展台上,展示着亚非在西蓝花领域育种的成果:38个品种,13个已经通过国审,25个过了初审。“我们的种子,都是雄性不育,无法自身繁育种子,每年种植每年购买。这就是种业中的技术含量。无法复制,做科研的才能长久获利,也才能获得持续推进的经费。”贺亚非说。

  在科技园里,除了各种各样的西蓝花,还有新品种西兰苔。与西蓝花和芥蓝相比,西兰苔有四大优势。

  首先,就是更有营养。西兰苔的维生素含量是甘蓝的2倍、番茄的4倍,其中维生素A的含量是花椰菜的100倍,其抗癌物质含量也高于西蓝花和芥蓝。

  其次,西兰苔更不容易生病。“你看花菜,它头顶的花密集,梅雨季节容易得黑心病。而西兰苔的茎像菜薹一样是散开的,因此花也是散开的,所以它不会得花菜的这个致命疾病。”贺亚非解释说。

  目前,亚非西兰苔已经成功入驻武汉、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超市、生鲜连锁店及高档酒楼,受到市场和食客的喜爱。

  没吃过藠头的人,第一次看到它,大多会把它错认为蒜头。的确,腌制好的藠头外形与蒜头很像,不过,味道却是大不一样。作为武汉江夏区的特产,舒安藠头久负盛名,具有层多、色白、质脆、肉嫩、无渣的特点,入过满汉全席,上过国宴餐桌,不仅是道美食,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属于药食两用食品。

  怀着对藠头的好奇,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江夏舒安,探访这畅销海内外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距离兔年除夕只有不到十天时间,生产舒安藠头的工厂里,依旧热火朝天。厂区的空地上,十余个1米多深的大桶中,装满了等待加工的藠头半成品,工作人员随手拿出来一个,“你看我们的藠头,色泽洁白、透亮。你看它长得像大蒜头,但它其实是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一剥开就能看出区别。我们舒安的藠头啊,比别处的品质都好,爽口无渣,常吃藠头的人就能吃出来”。

  距离厂区不远,就有藠头的种植基地,地里的藠头刚刚冒出绿芽。“藠头11月播种,来年6月收获。”当地人介绍,藠头的整体外表很像小葱,但在根和茎相接的地方却有明显的突出,那就是可以食用的部分了。

  藠头,在古时被叫为薤(xiè),在我国有着超过3700年的悠久历史,而舒安藠头的种植史已逾800年。

  藠头既怕涝又怕旱,忌高温、喜冷凉,国内外能产优质藠头的地方非常有限。舒安不仅气候适合藠头的生长,而且土壤中含丰富的有机质,周边水质好,所产藠头可谓藠头中的精品。

  美味的藠头,需要时间的沉淀。新鲜藠头经过简单冲洗,需要放进发酵池进行45天的发酵腌制,然后剪切、去皮,被送进无菌车间,进行再次漂洗、分拣,“主要是把颜色不对的挑出来,保证出厂的每颗藠头都是晶莹剔透的”。经过分拣的藠头,会分不同规格进行包装、杀菌。

  现场正在生产的,是准备出口韩国的罐装藠头。藠头计量入罐进行真空封口后,通过机器履带进入80℃的水中杀菌,从入水到出水,正好18分钟。“我们的藠头没有任何添加剂、防腐剂,所以杀菌这道流程非常重要。经过杀菌的藠头立即进入冷却池冷却,避免藠头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导致变味。冷却好的藠头,就可以装箱进行销售了。”工作人员介绍。

  藠头的剪切、去皮、分拣等工序,无法通过机器完成,因此,藠头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厂里固定工人就有70多人,藠头种植基地还有200多名季节工,一年的用工成本就要500万元,对农民增收带动性很强。”工厂负责人表示,希望能进一步叫响舒安藠头的品牌名气,与市场上其他的藠头产品区分开来,增加产品附加值。“想吃好藠头,大伙儿要认准舒安。”

  “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曾经,在蔡甸沉湖湿地附近,每年春节前后,当地村民都能吃到脆嫩的野生藜蒿,但尝鲜时间仅仅只有不到两个月。如今,随着农业设施大棚的建设,每年从9月初到次年清明前后,都能品尝到藜蒿的美味。

  临近年尾,正是藜蒿上市的季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蔡甸藜蒿,以其香、脆、嫩、白的独特风味,占据着武汉藜蒿市场九成的份额,而蔡甸藜蒿中,有十分之一都产自素有“楚天藜蒿第一村”之称的金鸡村。

  “我们的藜蒿每年最多可以种六茬,收割完之后再生长一个多月,鲜嫩的藜蒿又长出来了。”金鸡村党支部书记李超群说:“我们种藜蒿都使用的是生物有机肥,绿色无公害,不仅在武汉地区,湖南、江西等地的消费者都很喜欢我们的藜蒿。”

  2000年,绿杆藜蒿在蔡甸区侏儒山街道、永安街道、奓山街道等区域试种,这便是金鸡村与蔡甸藜蒿结缘的开始。

  “种植藜蒿之前,村里是以传统的水稻、棉花等作物种植为主。政府刚引导藜蒿种植的时候,村民都不敢尝试,我们村干部就率先种植了5亩地,没想到第一年就卖了3万元,现在全村有70%的村民都投身到了藜蒿产业当中。”李超群说。

  在进村不远处,有一大片藜蒿大棚,这是种植大户李红明2019年回乡流转的一百多亩藜蒿基地。“临近春节,藜蒿的市场行情特别好,每斤能卖到6块钱,基地里每天都要收割五六千斤藜蒿,发往江西、湖南、河南等地。”李红明说。

  “藜蒿很娇嫩,从种植、浇灌到收割、剐叶、装箱,每个环节只能依靠人工,我们村里的村民有二十多年的种植经验,通过温度、湿度就能控制藜蒿的生长速度。”李超群介绍,当天收割的藜蒿必须当天运出,九、十月份气温还较高,农户便凌晨1时起来收割,早上不到9时就运走,高峰时每天可卖出上万斤藜蒿,抢的就是一个“鲜”字。

  2017年,金鸡村以“蔡甸藜蒿”入选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了控制产量、保证品质,合作社制定了藜蒿种植管理规范,定期为社员组织培训,不定期走进田间地头进行质量检测,并推行有机肥种植,使得藜蒿外形更加肥硕,具有清香、鲜美、脆嫩、爽口的特点。

  目前,金鸡村的藜蒿种植已由“面积多”转为了“品质优”,农户将更大精力投入到优质藜蒿种植当中,实现了质的跃升。

  冬日煦暖,在新洲区三店街道徐贵村中扬农业种植基地的瓜蒌园内,已经枯萎的枝藤网下,结满了沉甸甸、圆溜溜的瓜蒌,一眼望去,金黄一片。

  嗑一粒“瓜蒌籽”,碧绿的果仁,又脆又香。用现代文翻译一下《本草纲目》对瓜蒌的记载:瓜蒌浑身都是宝,瓜蒌皮、瓜蒌籽、瓜蒌根都是中药材,而瓜蒌籽又是药食同源食品,被称为“瓜籽之王”。

  新洲三店古名“龙丘”,位于举水河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瓜蒌喜欢沙土,而三店街道当地的土壤含有30%的沙土,在这片沙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龙丘瓜蒌”,醇香的味道,格外好吃。

  中扬农业负责人蔡若薇介绍,这里的瓜蒌基地核心示范种植园面积已有5000亩,整体规划种植面积为1万亩,正在打造全省最大乃至全国领先的瓜蒌连片种植园。

  瓜蒌基地中,蔡若薇的父亲蔡夭保正忙着组织劳力采摘尾期瓜蒌。蔡夭保介绍,2016年,他在外打工时发现种植瓜蒌效益不错,便与女儿蔡若薇商量,回家乡发展瓜蒌产业。“这里原来就有一块地长满了野生瓜蒌,我们在此基础上,又流转了300多亩土地,开始打造我们的瓜蒌王国。”蔡若薇说。

  不过,瓜蒌种植一开始并不顺利。2017年,因种植经验不足,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基地净亏损达150万元。2018年初,蔡若薇再次多方考察,寻找新的种苗,并与武汉市农科院合作,学习瓜蒌的育苗、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瓜蒌籽炒制等技术。

  武汉市农科院和市区街三级农业部门也向蔡若薇伸出援手,在村里建立了示范种植基地,对瓜蒌基地的农户进行科学指导和辐射带动,同时帮助协调联系多家市场、商超、食品生产厂家等,与基地签订购销合同,推出订单农业模式,彻底消除了蔡若薇父女的顾虑。

  瓜蒌不愁销,蔡若薇却并不满足只做原料供应商,“千年前,三店街道还被称为‘龙丘古镇’时,特产瓜蒌就享有盛誉。如今,我们要重拾产地优势,进一步打响龙丘瓜蒌的名声”。

  2021年3月,基地拿到了新洲区唯一一家坚果炒制的食品加工许可证,开始转型进入自我品牌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蔡若薇注册了“中扬”牌龙丘瓜蒌商标,添置配套的加工设备,建成标准化瓜蒌加工厂。

  “未来,我们将分三期完成瓜蒌产业园‘幸福小镇’建设。”蔡若薇还计划研发瓜蒌酒、瓜蒌油、瓜蒌茶系列中药材,不断延伸瓜蒌农旅融合产业链,做强瓜蒌深加工,让龙丘瓜蒌扬名海内外。